地址:聊城市高新區長江中路1號
電話:0635-8352597
0635-8352322
配件處:0635-8352587
0635-8352595
外貿處:0635-8351280
傳真:0635-8351273
郵編:252000
電子郵箱:xinya@sdxy.com.cn
地址:聊城市高新區長江中路1號
電話:0635-8352597
0635-8352322
配件處:0635-8352587
0635-8352595
外貿處:0635-8351280
傳真:0635-8351273
郵編:252000
電子郵箱:xinya@sdxy.com.cn
2016年是機械工業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也是貫徹落實《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推進“十三五”機械工業標準化改革發展的開局之年。根據國家標準委、工信部和國家能源局2016年標準化工作部署,圍繞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戰略全局,以推進機械工業向中高端邁進為主線,以提升標準適用性、先進性和有效性為重點,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加強標準化體系建設,強化標準實施,夯實標準化發展基礎,增強標準化服務能力,提升標準國際化水平,充分發揮“標準化+”效應,促進機械工業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2016年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標準化工作頂層設計
1、落實《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修改完善《“十三五”機械工業標準化發展規劃綱要》,統籌規劃標準化體系布局,科學確定標準化工作重點領域。
2、圍繞機械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需求,在“十二五”的基礎上,制定“十三五”機械工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方案,合理安排標準制修訂項目,提升標準化與機械工業發展的契合度。
二、推進標準體系結構性改革
3、按照《強制性標準整合精簡工作方案》的要求,開展機械工業領域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計劃項目評估,把強制性標準范圍嚴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社會經濟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圍之內。
4、開展機械工業領域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清理,明晰推薦性標準制定范圍,厘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間的關系。通過標準復審和修訂,整合推薦性標準,優化推薦性標準體系結構,縮減其數量和規模。
5、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鼓勵和引導機械工業領域的協會、學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組織,根據機械工業發展需要與技術創新趨勢,制定一批具有市場活力的團體標準,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
三、推動制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實施
6、加快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根據《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依托國家智能制造專項,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則,重點圍繞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加強智能制造參考模型、關鍵術語和定義、數字化車間(工廠)通用技術條件、工業控制網絡、集成與互聯互通及傳感器、測量儀表、傳動與執行裝置、控制系統等智能核心裝置和行業應用等基礎通用和關鍵核心技術標準研制。
7、加快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建設。以機電產品全生命周期為主線,重點研制綠色設計方法和綠色設計評價相關技術標準;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增材制造等綠色工藝方法及裝備、綠色工藝規劃和綠色工藝評價標準;內燃機、機床、工程機械等機電產品再制造標準。以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為重點,加強節能環保產業基礎標準、性能檢測方法標準和評價管理標準的研制。
8、加快“四基”領域急需標準研制。在數控機床和先進基礎制造裝備、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重點制修訂高速高精度軸承和齒輪、高壓液壓件、高強度緊固件、高應力高可靠性彈簧等高端關鍵基礎零部件標準。系統制修訂量大面廣基礎零部件(軸承、齒輪、液壓件、緊固件、彈簧、密封件)、基礎工藝(金屬成型、金屬加工、熱處理、鍛壓、鑄造、焊接、表面工程)相關標準。
9、實施重點領域標準化突破專項。圍繞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的標準化需求,推動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電力裝備、農業機械裝備、內燃機、環境保護機械、工程機械、通用機械、重型機械、儀器儀表等領域標準化實現新突破,促進產業升級和國際競爭力提升。
四、強化標準實施
10、完善標準實施推進機制。積極推動標準應用于產業政策措施制定,引導企業把標準作為生產經營、提供服務和控制質量的依據和手段,創建知名品牌。鼓勵機械工業領域的協會、學會、產業技術聯盟以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積極利用自身有利條件,宣傳標準、普及標準,推動標準實施。
11、探索建立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暢通標準實施信息反饋渠道,做好反饋信息的分類處理。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價。
五、加快標準國際標準化進程
12、充分發揮國內對口單位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作用,全面跟蹤研究與機械工業密切相關的國際標準動態,加強與國際標準和主要貿易國標準分析比對,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工作,提升基礎標準、方法標準、安全標準的國際接軌程度。
13、以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等為重點,開拓國際標準化新工作領域,提出一批國際標準提案。鼓勵我國專家擔任國際標準化技術機構主席、工作組召集人、項目負責人及注冊專家,在國際標準化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
14、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布局和機械工業“走出去”戰略部署,加強組織協調,聚焦發電設備、工程機械等重大裝備的走出去和機械工業重點領域對外貿易的需要,成體系開展標準外文版翻譯工作,把我國技術標準推廣到重點國家和地區,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國際事實標準。
六、加強標準化隊伍建設
15、整合優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體系,提高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構成的廣泛性、代表性,嚴格委員投票表決制度;積極推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考核評估試點工作。
16、廣泛開展企事業單位標準化人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培訓,提升標準化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加強國際標準化知識培訓,建立相對穩定的懂技術、懂管理、懂規則、外語能力強、政策水平高的國際標準化專家團隊。